开云体育app-弗赖堡新外援力求适应德甲节奏,迎接挑战
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王卫华博士
本网讯(记者 余孟孟)“高考不是人生唯一的道路,但却是一条重要的道路。”2016年高考即将来临,家长和考生都逐渐紧张起来,甚至还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心理压力。那么,考生考前如何进行心理调试,如何有效释放压力?家长又该如何配合,如何帮孩子助考?带着这些问题,记者采访了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王卫华博士,而且王博士的女儿今年也将参加高考。
明晰基础题和拔高题
结合自己专业的教育学理论和教导女儿的经验,王卫华博士首先在高考复习方面给出了建议。
他说,《湖南省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实施办法》明确规定了我省今年高考所有试题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,从而使得试题具有相对较高的内在一致性。 一般来说,高考试题基础题占60%—70%,拔高题占30%—40%。基础题做得好,可以保证上二本线;在此基础上,拔高题做得好,可以保证上一本线;拔高题中难题占10%,如果做得好,考生则可以进入一本线上的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。
基础题主要来自书本。家长要督促考生回到书本,这时,不要好高骛远或钻牛角尖,而要认真复习巩固书本知识,力求做到条理清晰,心中有数。
拔高题主要有两类,第一类是考单一知识的灵活运用。它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、热点问题相结合,要求考生进行分析。比如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相关内容今年就可以出题。所以,考生必须对书本知识相当熟悉,并能做到顺利迁移,举一反三。第二类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相结合,主要考查考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。考生可将原来做过的题目,特别是做错的题目仔细分析一下,不要光看怎么得出结果,而是要有意识地总结这道题涉及了哪几个知识点?它们是怎么结合的?厘清不同知识点组合的套路。
家长要转变观念,真正认识高考
“越临近考试,家长和考生的心理压力就会越大。家长要引导考生放松心情,卸下包袱,首先自己不能有包袱。”王卫华博士说,大部分考生现在都相当敏感,有些家长自己心理负担很重,但为了安慰孩子,经常嘴上说:不要太担心!即使考砸了,父母也不会怪你!这种表里不一的态度只会使孩子产生更大的压力。所以, 家长要切实转变观念,要真正认识到:高考对孩子来说并不是只有成功和失败两种选项;在孩子一生中,能参加高考,就是一段不可替代的经历;参加了高考就是胜利,也是人生的收获。至于考试结果如何,现在过分计较又有什么用呢?
针对不同考生,家长要把握不同的“关键词”
“面对高考,所有的考生真的不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。有的水平非常厉害,有的就极为薄弱。针对不同的考生,家长要懂得把握好不同的‘关键词’。”王卫华博士根据考生的知识水平,将其分为三大类,并向家长们提出了“三个关键词”。
首先,是基础差的考生,家长要把握好 “坚持”这个词。这类考生知识基础薄弱,学习动力和习惯都较差,而且缺乏高考的信心。面对老师和家长的督促,不管外在表现如何,他们的内心其实都是无奈的、悲苦的。可以说,对于这类考生和家长,他们大多心里明白,是很难考上本科院校的。那么,家长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学会坚持,把高考看成人生的一段经历和历练,顺利参加完高考就是胜利,就是成功,从而避免孩子弃考、做逃兵。对于这类孩子,家长要坚持这种理念,即“高考只是人生重要的道路,但不是唯一的道路”。
其次,是学习水平中等的考生,家长要把握好 “督促”这个词。这类考生基础不错,也有学习的兴趣和习惯,成绩基本徘徊在本科线上下,他们缺乏的主要是“临门一脚”的冲刺和拼搏和动力。对于这类考生,家长要积极督促、强烈鼓励,提醒他们扎扎实实做好书本知识的梳理和总结工作,多听老师的建议和指导。
最后,是冲刺名校的考生,家长要把握好 “减压”这个词。这类考生基础扎实,学习兴趣浓厚,习惯也好。另外,他们不用老师和家长催促,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就很大。因为,他们的目标往往是名牌大学。王卫华博士介绍说,自己的女儿最近每天晚上都是12点多甚至1点多才睡觉。他催促女儿早点休息,孩子却说:“别人都是这样复习备考的。”所以,对于这类考生,保持好心态的稳定,让他们平稳发挥就显得非常重要。那么,家长要做的就是帮孩子减压,少聊学习和成绩的事,多聊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。
另外,王卫华博士还强调,不管对于那种类型的考生,家长都要引导孩子形成合理的作息习惯,不要当“夜猫子”,黑白颠倒。孩子只有将大脑的兴奋期调整到白天,特别是考试时段,才能精力充沛地迎接人生的挑战。
评论留言
暂时没有留言!